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资料中心>>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

人民日报:缺水逼出的节水革命
发布时间:2015-04-25 丨 阅读次数:2764

缺水逼出的节水革命

     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,你是否知道,我们产1斤粮食要多少水多少肥?

  这是新时期农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:一面是地少、水缺,农业资源要素开发几近极限,一面是地下水超采,过量施肥,生态环境频亮“红灯”,资源环境“双重约束”正越来越紧。不让今天的丰收透支明天,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走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

 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场革命。种什么?怎么种?节水节地能不能增收?政府之手从何发力?近日,本报记者走进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的廊坊,希望透过其高效农业节水实践,探寻农业转型的新路。

  ——编 者

  

  水困咋解?

  调产节水,化解“种什么、怎么种”之难,小麦面积萎缩一半,年节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

  返青,拔节,田野里麦苗又满眼青绿,刚浇完地的董村农民李闻强长舒口气:“终于不愁水了,浇上这趟‘增产水’,小麦亩产能上千斤。”

  “过去这儿从不缺水。”昔日的家乡让李闻强津津乐道,董村所在的廊坊市“文安洼”,是九河下梢,河北有名的八大洼淀之一。老人常说,“收了文安洼,粮食装不下;淹了文安洼,十年不回家。”可上世纪90年代起,文安洼变了。流域有河皆干,有水皆污,地上几乎无水可用。怎么办?只能打井。井越打越深,水越用越少。老李感叹:“村里的井隔几年废一眼,从几米深,几十米深,到了现在320多米啦!”

  从丰水到缺水,文安洼农民开始为水纠结:不浇吧,麦子肯定没收成;浇吧,一季3—4水,一水要60多元,费工费力不划算。于是一些农民只浇“救命水”,不浇“增产水”,甚至不少人放弃种麦。

  文安洼的变迁正是廊坊的缩影。廊坊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的10%,2000年以来年均超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,其中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15米,形成3790平方公里的超采区。一面是水生态安全频频告急,一面是农业缺水“紧箍咒”越勒越紧,这样的水情还能不能搞现代农业?

  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说,不能透支明天的水资源了!廊坊农业必须以水定产,因水谋变,出路只有一条,就是加快转方式、调结构,发展高效节水农业,解决好“种什么、怎么种”难题。按照规划,到2016年发展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。

  有形之手、无形之手协同发力,廊坊农业加快转型升级——

  种植结构因水而变:高耗水小麦面积萎缩,抗旱农业兴起。廊坊市农业局副局长张钢圈说:“一季小麦一般要浇3水,井深的地方,灌溉费用要占总投入一半。”受比较效益影响,全市小麦种植面积从高峰时260万亩萎缩到130万亩,文安县从55万亩缩减到13万亩。同时,谷子、高粱、夏玉米等抗旱品种加快发展,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%。

  生产方式因水而变:节水灌溉成为趋势。财政给力,规模推进,全市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,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,年节水能力达到1亿立方米。得益于项目实施,一条条地埋管落户董村田间,李闻强说:“30亩地一个水口,没有渠道渗漏,浇地能省一半水,要不然哪浇得起?”

  高效节水高在哪?

  算大账也要算小账,先进生产要素一起发力,项目区节本增收15%以上

  让节水真正成为田间革命并不容易。

  算大账,节水关乎生态安全、可持续发展。可农民关心自己的小账:节水有多少实惠。王晓东说,农业节水既要算大账,也要算小账,关键要在高效上做文章,让农民尝到节水甜头、见到节水效益,节水理念才能深入人心。

  制度顶层设计。廊坊在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区,各路资金整合使用,政策措施集中发力,先进要素聚集发酵,每方水产生最大效益。

  效益因节水而变。一个新麦种,让固安县琉璃村种粮大户王建国连连赞叹:“这个种子真抗旱!你看,这根能扎到2米深,春浇一水亩产就上千斤,省水就是省钱!要不是看了农技站搞的示范田,怎么说都不信。”项目区好处远不止这点,王建国一一道来:用上玉米、小麦“两晚”技术,使上喷灌机,每亩节水50%;消灭土垄沟,增地10%;大拖拉机下田,打破犁底层,省肥还增产;和县里面粉厂签了订单,1斤小麦比市场多卖2毛钱。

  王建国算了笔增收账:每亩小麦增产200斤,节本150元,200亩能增收7万多元。县水务局局长刘玉海算了笔节水账:如果节水集成技术推广到全县,每亩节水50方,20万亩小麦就能省出1000万方水,相当于新建一座水库。两笔账合在一起,让人看到了节水农业的潜力。

  设施农业节水效益更明显。在永清县刘其营乡新苑阳光农业示范区,一台电脑能控制几十个大棚的灌溉,传统浇地变成了浇作物。园区技术负责人江培富说,不同于普通滴灌,这里用上云灌溉系统,电脑可以根据每个大棚不同作物情况按需作业,缺啥补啥,水肥一体精确“点滴”。这套智能化水肥一体系统,节水率达70%,节肥30%,最重要的是提升了蔬菜品质,减少了病虫害,一个大棚年收益10多万元。

  一系列节水集成技术创新,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。去年全市推广农艺节水352万亩,测土配方施肥266万亩,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,项目区粮食平均节本增收15%以上。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108万亩,产值达到103亿元。

  生态效益也日渐显现。项目区林成网、路相通,通过实施喷灌、微灌工程,作物病虫害明显减少,节水节肥增绿,改善了田间小气候,有效地改善了地下水环境。

  由点如何到面?

  规模经营推进节水,社会化服务发挥辐射作用,地下水位监测网全覆盖

  节水不仅是一个工程、一项技术,更需要推广载体,让新技术从项目区、示范点走向广阔田野。

  在廊坊,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经营推进节水。文安县富管营村田间,一股股水雾从机器喷出,滋润大片麦田,启丰合作社社长邵小明说:“一台喷灌机能管300亩地,平均1亩只要50方水,节水2/3。但要是没有规模,靠一家一户三五亩地用不了。”

  政府因势利导,给政策、给项目,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去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同比增长30%,达到2447家,登记家庭农场786家。

 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辐射。固安县牛驼镇农民赵文波,去年起将8亩地交给合作社代耕,“图个省事省心,合作社从种到收全包了。”作为代耕费,赵文波的小麦收益归合作社,自己纯挣一季玉米,相当于1000多元。

  对于合作社而言,收益靠规模,宏穗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,合作社耕作面积10万亩,不节水,成本不下来,就没账算,喷灌、管灌、保墒等新手段都用上,每亩能收入200元。

  水能不能节下来?地下水能不能压得住?廊坊划定地下水开采控制红线,到2020年取水总量控制在6.38亿方以内,到2030年控制在5.33亿方以内,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。同时加快建设地下水评价体系,计划投入2864万元,建设190眼监测井,实现全境地下水位监测网全覆盖。

  全面推进农业节水,也面临一些难题。廊坊市水务局副局长张英勃坦言,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,主要水源来自地下水,但当地可替代水源有限,是今后节水的最大压力。建议将廊坊纳入华北地下水压采试点,在流域范围统筹考虑,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。

  土地流转机制制约节水。张钢圈说,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仅占14%,没有规模就难有可观的节水效益。下一步,要加快土地确权,完善土地流转机制,推进适度规模经营。

  节水没有完成时,廊坊高效节水农业已在路上。




copyright 2013  西安通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  陕ICP备15001798号

技术支持:至成科技

在线客服
销售
销售业务1
销售业务2
技术支持
技术支持1
技术支持2
电话咨询
029-88188685
给我们留言